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吕祖谦评传 已阅:4407 / 回复:7(楼主)

第一章
家世,生平及学术活动
在南宋理学阵营中,有一面灿烂斑驳的旗帜,这就是乾淳时期鼎盛一时
的吕学.提及吕学,就不能不提及其创始人——吕祖谦.
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因其伯祖吕本中人称"大东莱先生",
故而吕祖谦亦有"小东莱"之称,吕祖谦生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1137年),
卒于宋孝宗赵吝淳熙八年(1181年),享年四十四岁.吕祖谦祖籍山西,"后
徙寿春"(今属安徽).自六世祖吕公著起,又从寿春迁居北宋都城开封.
北宋灭亡之后,曾祖吕好问又携全家随宋室南渡,遂在婆州(今浙江金华)
安居下来.
第一节家世与家学
吕祖谦一生矢忠于赵宋政权,时刻以偏安江南一隅之地的南宋小朝廷兴
衰存亡为念,热切希望南宋革故鼎新,炽烈昌盛,并为之消耗了自己的毕生
精力.所有这一切,固然与其从小所受的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熏陶以及他本人
的经历有关,同时也因为他的家庭屡受赵宋政权眷隆之恩.要准确地把握吕
祖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就不能不了解其显赫的家世.
吕祖谦之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虽然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影响,但其中最主
要的影响却是来自家学.这就有必要对其家学作一简单的透视.
一十世官宦之家
吕祖谦出身于一个极为显赫的豪门巨族.早在后唐时期,其十世祖吕梦
奇就在后唐的政权中担任过御史中丞,北京(今山西太原西南)副留守,户
部侍郎①等重要职务,诚属当时政界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尽管后唐昙花一现,
很快夭折,但吕氏家族却未随之衰微.赵宋王朝开国伊始,吕梦奇的两个儿
子——龟图,龟祥即服务于斯.龟图任起居郎,知泗州(今江苏泅洪东南);
龟祥为殿中丞,知寿州(今安徽风台).品级虽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尔后,
吕氏家族久盛不衰,更加发皇.它的不少成员位极人臣,权重倾朝.
八世伯祖吕蒙正,字圣功,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太宗(赵匡
义),真宗(赵恒)两朝三次为相.蒙正为官清廉,《宋史 本传》载:"朝
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
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川闻者叹服."①他生性耿介,素以敢言著称.在一
次宴席上,太宗夸耀京师"繁盛",企图以此证明天下太平.吕蒙正当即避
席对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
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②力谏太宗,"视近以及远",不为虚幻的歌舞升
平之景象所迷,励精图治.景德二年(1005年)他辞官告退时,还再次提醒
真宗,"弭兵省财,……以百姓为念."纵观吕蒙正一生之作为,不失为北
宋之初有名的贤相之一,其轶事趣闻,多为民间流传.
① 见《旧五代史 明宗纪》.
① 《宋史》卷265.
② 同上.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0:58)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吕祖谦评传 第 1 楼

七世祖吕夷简,字坦夫.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被授以绛州(今山
西新绛)推官而入仕途.办事干练,深得其伯祖吕蒙正之青睬.吕蒙正告老
还乡时,特向宋真宗推荐之.真宗时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赵帧)
时三次任相,前后凡十三年.后以太尉致仕.吕夷简为官,颇留意民间疾苦.
他在提点两浙刑狱时,适逢"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
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又言'盛冬挽运
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③对此,真宗表示赞许,认为其"有为国爱
民之心."仁宗初年,刘太后垂帘听政,他力劝刘太后戒浮费,宽厚民力.
时"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死后,仁宗亲"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
之."亦为宋朝名相之一.
六世祖吕公粥,字宝臣,为吕夷简之子.以荫补入官,后赐进士出身.
仁宗朝时任转运使.英宗(赵曙)时任三司使.神宗(赵顼)即位之初,官
居枢密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 改外任.为官执法颇严,但反对恢复肉刑,
素有政声.
六世祖吕公著,公粥之弟.字晦叔.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仁宗时任
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时加龙图阁直学士.吕公著始与王安石友善,熙宁
初年得王氏援引而任御史中丞."王安石知政事,嗛公弼不附己,白用其弟
公著为御史中臣以逼之."①后因对熙宁新政的看法严重不合遂交恶.王安石
执政期间改外任.哲宗(赵煦)即位后,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
光同掌权柄.司马光死后,独揽大权,权重一时.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死后,赠太师,申国公.
五世祖吕希哲是公著之长子,字原明,以荫人官.父友王安石曾"劝其
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受王说影响"绝意进取",故而"二弟己官省寺",
他不以"独滞管库"为意.吕公著身后,始为兵部员外郎,哲宗朝任崇政殿
说书.徽宗(赵佶)即位,召为秘书少监,未几改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
州.崇宁党祸起,不久罢为宫祠.
曾祖吕好问,字舜徒.以荫补官.靖康元年(1126年)任御史中丞,旋
改兵部尚书.金人灭宋后,北宋原太宰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
称"楚帝",亦将吕好问网罗在政权中,命其为事务官.吕好问审时度势,
劝张氏取消帝号,还政赵氏.他对张邦昌说:"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 特
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 大元帅(指赵构)在外,元佑皇
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②因其故,得高宗赏识.南
宋初除尚书右丞.不久,宰相李纲以其曾事伪朝,"不能执节",欲按其罪.
吕好问自惭辞职.建炎二年(1128年)诏提举临安府洞宵宫,翌年冬祀,进
封东菜郡侯.吕祖谦为了替其洗刷不节之名,在《家传》中极力渲染了吕好
问对宋室的忠诚,详细记载了他劝张邦昌还政宋室的经过.
伯祖吕本中,字居仁.以其曾祖吕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宣和六年(1124
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北宋未迁职员外郎,后"以父嫌奉祠".绍兴六年(1136
年)特赐进士出身,耀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两年后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祖父吕弸中官至右朝请郎.
③ 《宋史》卷311.
① 《宋史》卷311.
② 《宋史》卷362.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1:58)   回复此贴
  回复 1:吕祖谦评传 第 2 楼

父亲吕大器为右朝散郎.
吕祖谦本人亦"以祖恩补将仕郎".虽然这是不入品的最低级阶官,实
际职务近乎吏,但也反映了宋室至此仍然未忘记对吕氏家族的布恩.
从对吕祖谦家世的简单回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吕氏家族一直沐浴着赵
宋政权的浩荡皇恩.吕祖谦一生对赵宋政权矢志不渝,格守臣道,其中重要
的原因,盖出于此.
由此亦可以推断,吕氏家族迁居婺州后,家道虽远不如北宋时期兴旺,
而呈现衰落趋势,但仍属于上层社会,似无可疑,在金华之地当属著姓望族.

深厚的家学渊源
和别的豪门巨族相比,吕氏家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非常重视读书
与治学.它的不少成员学识宏富,学力深厚.自吕公著起,一门之中,被选
登《宋元学案》竟有十七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 范吕诸儒学案》编后说:
考正献子希哲,希纯为安定(胡瑗)门人,而希哲自为《荣阳学案》.荣阳
子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弸中别见《和靖(尹焞)
学案》.荣阳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微学案》.紫微之从
孙祖谦,祖俭,祖泰,又别见《东莱学案》,共十七人,凡七世.
吕公著本人被载于《范吕诸儒学案》,而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并列.
准确地说,全祖望这一统计,尚不完全.因为以吕好问的学术造诣,则完全
可以名列学案.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基础,一门之中有这么多人被选
登学案,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吕氏家学有其独特的风格,而"杂博"则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这,在
吕公著处已见端倪.
应该说明,吕公著以前,吕氏家族虽然亦可谓是诗礼传家,书香门第,
但在学术界影响并不太大,故存而不论.自吕公著始,吕氏家学逐渐形成,
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吕公著未登仕以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讲学活
动.讲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倡明传统儒学而展开的.史称其"自少讲学,即
以治心养性为本."①同时又好谈佛理,常与高僧讨论佛学精义,以致废寝忘
食.吕公著入相后,不少人想走其门路以求仕途之通达,不得不先学几句禅
语,装出一付虔信佛教之模样,以博得吕公著的青睐.
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为简净,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
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观寺,随僧斋粥,谈禅说理.觊以自
售,时人谓之禅钻云.这则材料的真伪,难以考证.也许是好事者道听途
说而为.不过,当有所本.至少反映了吕公著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
吕公著为人虽"务为简净",不善交游,但断定其"罕与士大夫接"却
是不当.事实上在其主持国子监期间,就与士大夫有过相当广泛的接触,和
当时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他在学术界名声噪
起,身价陡增的重要原因.
先看他与新学的关系.吕公著与新学领袖王安石一度关系远超常谊,相
① 《宋元学案 范吕诸儒学案》.
① 徐度《却扫编》卷上.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2:32)   回复此贴
  回复:吕祖谦评传 第 3 楼

知极深.熙宁(1068—1077年)前,王安石数次论及吕公著.他说:"吕十
六不作相,天下不太平."②又说:"晦叔作相,吾辈可以言仕矣."③熙宁
初年,吕公著出任御史中丞就和王安石的全力支持不无关系.吕公著对王安
石的学术亦推崇之至.王安石之所以在熙宁前就名重京师,这与吕公著的大
力宣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吕公著还命其长子吕希哲师从王安石.即使由
于在熙宁变法问题,双方政见严重不合而逐渐疏远,但私交却没有彻底搞僵.
据吕祖谦追忆说:"先君子尝海某曰:吾家全盛时,与江西诸贤特厚.……
虽中间以国论与荆公异同,元丰(1078—1085年)末,守广陵(今江苏扬州),
钟山犹有书来,甚惓惓,且有绝江款郡斋之约会."①吕祖谦之所以不象其他
理学家那样全面否定王氏之学,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尊重,亦基于此因.
其次,吕公著和北宋象数学鼻祖,旧党中摇鹅毛扇的人物——邵雍亦亲
善友厚.两人经常聚会,时有唱和.邵雍经常出入吕府,是吕公著的座上客
之一.吕公著和司马光等人曾一起集资,为邵雍在洛阳营造了一座花园院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乐窝".邵雍敬佩吕公著的学识,认为他说话"简
当",办事干练.将他与司马光.程颖等人相提并论.许其"在人之上,有
宋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②
至于吕公著和理学的实际奠基者程颖,程颐兄弟的交谊就更深了.吕公
著极为赏识程颢的道德学问,引为同调.程颢于熙宁初年被授予太子中允,
权监察御史里行,就是因了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的推荐.吕公著和程
颐交往了数十年.在吕公著的心目中,程颐乃是当世道德文章之楷模,经世
济物之奇才.他在主持太学时,曾亲造程颐之门,邀请程颐为太学学官,不
意为程颐婉言谢绝,吕公著引为憾事.治平三年(1067年)三月,吕公著出
知蔡州(今河南汝南),临行前还上书英宗推荐程颐说:
伏见南省进士程颐,年三十四,有特立之操,出群之姿.嘉佑四年(1059年),
已与殿试,自后绝意进取,往来大学,诸生愿得以为师.臣方领国子监,亲往敦
请,卒不能屈.臣尝与之语,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才,
非同拘士曲儒,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伏望特以不次旌用.吕公著对
程颐器重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幼冲嗣位,高太皇太后听政.为了防止哲宗再
走神宗之老路,旧党决定将教育哲宗的任务交给程颐承担.当时身为尚书左
丞的吕公著与门下待郎司马光再次上书朝廷,推荐程颐.
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愈五十,不
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
裨益风化.②尽管这份奏表是以吕公著和司马光两人名义而成的,但其中
以吕公著意见居多.我们之所以这样判断,是有根据的.因为司马光和程颐
性格不甚相合,其问多有不快.程颐这次答应出任崇政殿说书,也主要是报
答吕公著的知遇之情,而不是看在司马光的面子上.
程颢,程颐兄弟对吕公著亦表示出了同样的尊重和敬服.他们赞扬吕公
② 《邵氏闻见录》卷12.
① 《吕东莱文集》卷6《题跋》,(《金华丛书》本.以下简称《文集》)《题伯祖紫微翁与曾信道手简
后》.
② 《击壤集》卷19.
① 《二程集》附录《伊川先生年谱》引.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3:06)   回复此贴
  回复:吕祖谦评传 第 4 楼

著为人"谨严",待人接物,通情达理.程颢曾说:"君实(司马光)忠直,
难与议;晦叔解事,恐力不足耳."①"解事"者,顾全大局,明顺通达之谓
也.程颐还亲自为吕公著握管,撰写《上神宗皇帝书》.文中较有系统地申
明了自己的理学观点,但既然是以吕公著名义上书的,自然会事先让吕公著
过目,这也应看作是吕公著的观点.程颐为人相当严峻端肃,如果不是出于
对吕公著的真挚感情,是断不会为其代笔的.
吕公著能够周旋于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中,且与他们和睦相处,固然
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及资历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吕公著的学识,
宽厚,杂博和包容所致.吕公著这一学风对吕氏家学的风格最终形成,实具
导向之功,尤对吕祖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果说吕公著治学杂博,而吕希哲在这一点更胜乃父.《宋无学案 荣
阳学案》案语说:
荥阳少年,不名一师,初学于焦千之,庐陵(欧阳修)之再传也.已而学于
安定,学于泰山(孙复),学于康节(邵雍),亦尝学于王介甫(王安石),而
归宿于程氏.集益之功,至广且大.然晚年又学佛,则申公家学未醇之害也.
这里说的"未醇",即杂博.这一特点贯串于吕希哲治学的全过程中.
早年,他首拜吕公著之讲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弟子焦千之为师.时
欧阳修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吕公著出任通判.焦千之家居颍州,适希哲
亦在父之任所.因敬重焦氏之学识而师之.焦千之为人"耿介不苟,终日危
坐,未尝妄笑语".对吕希哲"督课甚严".①吕希哲对其教诲感念在心,以
致若干年后,其弟吕希纯知颍州时,特筑宅供焦千之居住.继尔,吕希哲又
拜胡缓,孙复,邵雍等人为师,对王安石执弟子礼 尽管他后来对王安石变法
有所异议,但思想上受王安石影响 却是很明显的.王安石对吕希哲亦是以诚
相待,在其执政期间曾打算推荐吕希哲为讲官.吕氏经过一番权衡,谢绝了
王安石的美意.他对王安石说:"辱公相知,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
昔相与之意尽矣."②吕希哲不愿为讲官,是担心做了讲官之后,难免和安石
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这将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相知友谊.这也就是说
为了顾全和王安石的友善关系,"宁可放弃升迁之机会.这里,清楚地反映
出吕希哲和王安石的交情非同一般.
吕希哲游大学期间,和程颐同居一室("并舍").在与程颐朝夕相处
的过程中,"心服伊川学问,首师事之."③这是他治学的重要转机.因其
"归宿于程氏",以"道学力世宗".继尔终于成为北宋道学中的重要人物.
和其父吕公著的经历大致相似,吕希哲未仕之前,亦聚众讲学,讲学之
主旨也是以"正心诚意"为本.他力主学者"不在于遍读杂书.多知小事,
在于正心诚意."④具有一般理学家之特征.晚年又醉心于佛学,"更从高
僧游,尽究其道."他"尽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儒学与佛学
不是对立的两大学派,它们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所谓"佛氏之道,与吾圣
人吻合."吕希哲表示要对儒佛二家"斟酌浅深而融通之".这就使他和一
般理学家产生了分野,因为一般理学家对佛学所采取的手法是"阴受之,阳
挤之",而不是公开声明"斟酌浅深而融通之".朱熹等正统理学家批评他
① 《二程外书》卷12.
① 《宋元学案 庐陵学案》.
② 同上,《荣阳学案》.
"未醇之害",盖缘于此.
吕希哲之长子吕好问治学亦具杂博之特点.因其祖,其父的关系,他从
小就接触到了当世众多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日与硕师鸿生讲道"不已.
当时杨时因承继二程之学而闻名天下,而吕好问则以其杂博之学使自己"誉
望日尊,贤临一时",大有与杨时齐驾并驱之势.吕祖谦追忆说:
宣和(1119—1125年)之季,故老踵相蹑下世,独公(吕好问)与杨(时)
公中立无恙,诸儒为之语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盖天下倚以任此道者,
唯二公云.吕祖谦在这里可能有为其人溢美之意,但从吕好问本人的学
术造诣来看,此语当离谱不远.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3:55)   回复此贴
  回复 4:回复:吕祖谦评传 第 5 楼

吕本中治学之风格酷似乃祖.他不名一师,不主一说,遍交当世名宿,
博采众家之说.史称:
大东莱先生为荣阳家嫡,其不名一师,亦家风也.自元佑(1086—1094年)
后,诸名宿如元城(刘安世),龟山(杨时),山(游酢),了翁(陈瓘),
和靖(尹焞)以及王信伯(王)之徒,皆尝从游.……而溺于禅,则又家门之
流弊乎!事实正是这样.吕本中早年曾拜程门嫡传弟子游酢,杨时,尹
焞为师.在这三人中间,吕本中从学"和靖尤久".较有系统地接受了理学
熏陶."平时学问,以穷理尽性为本."②他提倡"学问当以《孝经》,《论
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
《书》,《易》,《春秋》,必有得之."③不难发现,他的这一主张乃是
一般理学家对学者的要求.然而和一般理学家视儒学之外的学说为异端邪说
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公开倡言:"既自做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
④显示了不主一说,兼容并包的学术气度.
与不主一说治学态度相一致,他亦不名一师.除了从游醉,杨时,尹焞
这些道学中人之外,他又造当世名宿如刘安世,陈瓘,王等人之门,虚心
求教,以广视听.
刘安世,字器之,大名(今属河北)人.司马光人室弟子.司马光曾教
之"为学唯在力行".受此影响,平生注重对封建道德的践行.他说:"说
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故以行为贵."⑤刘氏这
一务实之学风不仅直接影响了吕本中,而且还间接影响了吕祖谦.
陈瓘,字中莹,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少好读书,不喜举业."私
淑洛学而未纯","兼私淑涑水(司马光),康节(邵雍)"①.治学路数驳
杂,颇具"不名一师"之风采.陈瓘反对学者独善其身,主张兼利天下.他
指出:"学者非独为己而已也,将以为人也.管仲生平多违礼,不若晏子之
有节.然孔子称晏子不过谓其善与人交,而盛称管仲之仁.以管仲功及天下
而晏子独善其身."②吕本中没有象陈瓘那样明确提出"功及天下"的主张,
但他认为"独善一身之道"与"兼善大下之道"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者来
说,要想最终"兼善天下",首先则要加强主观道德的修养,从"独善一身"
① 《文集》卷9《家传》.
① 《宋元学案 紫微学案》案语.
② 《宋元学案 紫微学案》.
⑤ 《宋元学案 元城学案》.
① 《宋元学案 陈邹诸儒学案》.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7/17 15:24: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7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92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