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明代嘉靖庚戍科榜眼吕调阳 已阅:3967 / 回复:4(楼主)

吕调阳,字和卿,号豫所。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于万历八年(1580年)。他从幼聪明秀颖,刻苦攻读学业,6岁即离家就外傅(管教导学业的师傅)读书,学到了不少知识。嘉靖十三年(1534年),18岁的调阳更中了乡举,少年得志。中举人之后,10多年的情况不明,不知是否应会试,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会试,终于考取了进士,而且是一鸣惊人,中了一甲第二名,成为榜眼及第。而后任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秩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调阳任丙辰科会试分校官。次年父亲去世,调阳回籍守丧;两年后(嘉靖三十八年),母亲去世,又守母丧。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调阳才调去翰林院,任国子司业。其后仕途一帆风顺。司业秩满,1565年擢升春坊谕德,1567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祭酒。国子监是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简称国学,也称大学。周有五大学,东为东序,南为成均,西为瞽宗,北为上庠,中为辟雍。调阳三任其职,因有“三任成均”之说。在国子祭酒职位上未坐暖,这年冬天又升他任。被派往南京,任南京礼部侍郎,次年又调回北京,任礼部侍郎。过一年后,又升调任吏部侍郎,不久又升吏部左侍郎(因前后在礼部、吏部任副职,所以有“四历卿贰”之说)。后来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名义上是职掌皇后、太子家事,事实上无实职,只是翰林官升迁的跳板和必由之门)。隆庆五年(1570年)为辛未科副典试官。次年明穆宗去世,朱翊钧九岁登基,是为神宗。国家大权基本上由内阁掌理。是年六月,调阳为张居正所荐请,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中枢机务,协助张居正掌理国家大政。1566年明世宗去世后,朝廷政治有很大的变动,权臣争利,不少大臣在争权夺利中失势。吕调阳以稳重不争受知,进了内阁。其后至万历二年(1574年),内阁中只有张居正和吕调阳,万历三年(1575)年增加了张四维,六年(1578年)又增加了马自强和申时行。吕公或单任次辅,或居次辅之首,地位都很显要。在内阁期间,吕公的官阶和官街不断叙升;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十一月晋太子太保。次年春任甲戌科会试考官,初秋修成《明穆宗实录》,吕调阳和张居正同为总裁。他签名的头衔为:“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实录修成后,论功行赏,晋少保。万历四年十月,一品秩满,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八月修成《明世宗实录》,修书总裁之一的吕调阳签名所冠头衔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实录修成后,晋少傅。次年二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官太保、谥号为“文简”。因此,张居正作吕公墓志铭所冠的头衔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吕调阳的官阶仕历,可谓步步青云,节节高标。

作者:nw19842003 (2007/11/20 15:02:16)   回复此贴
  续:明代嘉靖庚戍科榜眼吕调阳 第 1 楼

律严守正 名副其实
  
  吕洞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恪守规范,砥砺学行。单从他的名字看就包含有许多意思。据《前汉律历志》载:“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黄帝之所作也。”这样阴阳交合,律吕洞和,相生相成,便是为律本。也就是音乐和一切听觉文学之源,也是事物矛盾统一的理念。故此,梁代周兴嗣所撰的四言韵书《千字文》,有“律吕调阳”之称。他因为姓吕,而哥哥的名中又有个“阳”字,于是便自取《千字文》中“律吕调阳”句的后两个字为名,这样,就成为“律”“吕调阳”了。这可见他的秀出颖异。从他的一生事迹看,他确实把这名字奉为金科玉律的。
  吕调阳的品格很好,《临桂县志》说是:“为人外温而心辨,中毅而貌和。于事呐呐,不轻为可否;于人恂恂,不苟为异同。”他端庄严正,道德高尚,“以端简为时所推”(《明神宗实录》卷九十七)。他曾从师国子祭酒程文德(1497-1559年)。程文德是阳明派的学者,人因其乡贯而称其学术为“永康学”。他对于这个“永康学”相当崇敬,潜心学习,不时宣扬。吕调阳和程文德经常谈论“名理”,他受到他的学师颇深的感染,形成了他严谨的学风。后来吕调阳任南京国子监祭酒,“遂以永康学教授诸生”。他教学重视道德的教育,并且抛弃了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启发式,许多事都能现身说法,以身作则。据《广西通志》记载,他“率身以教,先德而后艺,有愿悫而左智巧”。因而做到了“以其身为型范”。这是很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所谓“道德”,无非是“忠孝仁爱”那一套,脱离不了封建伦常那一套标准。但吕调阳能够言讲身教,树范立例,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是可以称道的。
  吕调阳的道德修养,来自他的家教。他父亲吕璋“嗜清约,而靡而繁盛一切无所好;虽已贵,而衣浣食蔬,泊如也”。“廉不苟取,俭不溢费”。是一个洁静清廉的好官。吕调阳的品德就同他的父亲一样。“性尤淡泊,虽蟒玉未尝去浣衣”。他注意道德的修养,也希望能以身感染他人。他教诸生,固然以身作则,甚至教皇帝也是如此。为穆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经典时他并没有故弄玄虚,夸夸其谈,而是引经据典,切规时政,以诱导小皇帝。使其能够心领神会,循规蹈矩,按先贤的法统观念与政治的典章,从而制订新的律法和制度,去维系并实施其封建皇朝的统治权力。
  吕调阳道德高尚,对于典章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专家。他厘正礼部的典章,严格规定;“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有所希请。”因为敢于管制这三种皇帝的“私人”,所以典章发挥了它的权威:“诸曹郎吏亦各凛凛奉职。”以礼部尚书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巨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的精明干练和恪勤职守。
  事亲孝顺,也是吕调阳的特点。他的父亲吕璋就是一个既有才学,又廉洁重孝的清官。他以父亲为榜样,在孝字上做了不少文章。嘉靖三十二年秋,他的父母在京居住日久,“思土南归,”因而他就亲自送双亲回桂林,一陪经年。他还想在父母身边服侍,经他父母多方规劝,告诫他不要因私废公而忘报国,他才返京。次年他父亲去世,吕调阳亟亟回家奔丧,达到了“哀毁骨立,亲昵罕见”的程度。旧病未除,过两年(嘉靖廿八年),他母亲病故,于是又守母丧。哀恸不已,直到服满才回京。

作者:nw19842003 (2007/11/20 15:03:04)   回复此贴
  续:明代嘉靖庚戍科榜眼吕调阳 第 2 楼

尽忠尽节 善始善终
  
  明朝官场腐败,营私舞弊的现象甚多,大臣显要门前往往是门庭若市。而吕调阳一身正气,秉公办事,所以,“门无私谒”。他为国家办事,有贡献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歌颂赞美。《临桂县志》说他,“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籍以颂公”。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而不计私利。他说:“大臣协心体国,苟利社稷,嫌怨共之,安事羯羠?其间无论彼已懻忮,即贤者各是所见,政本之地,齗齗而争,如国体何?世儒嘐嘐,猥曹参而卑丙吉……。”曹参和丙吉都是西汉丞相,曹参与前丞相萧何有私怨,而不改萧何正确的政策,不以私废公。丙吉为相,宽松和谐,为官属掩过扬善,不怕引起非议;自已有贡献,而噤口不说。调阳对这两位丞相都很推崇,以之作为自己的学习典范。因此,他死后,张居正称他为当代的丙吉,“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这种评赞,吕调阳是当之无愧的。
  吕调阳在明中叶以后的没落官场中,是一个不倒翁;是一个只升不降,没有受到什么祸害的幸运儿;是一个“凭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三朝元老。明王朝从宣宗朱瞻基开始,昏君辈出,奸臣蜂起、阉宦弄权,冤案丛生,而且是愈演愈烈,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明室的衰亡。在吕调阳发迹当政的嘉靖年间,大奸臣严嵩父子播弄朝政,朋党史见,官宦之争,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但吕调阳却能鹤立鸡群,不随俗浮沉,一味埋头苦干,尽心为明王朝服务,终于没有受到多大牵累。他恃正不偏,不胁肩谄媚,不阿谀逢迎,更不吹牛拍马。从来不买严嵩父子的帐。他手脚干净,因而奸党也就奈何他不得。严嵩有时要来拉扯他,他也坚持操守,“固谢不往”。因此,他在各党派之间,能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就像弹钢琴一样,在错杂纷纭的政局中,他能以十个指头有规律地按下去,做到了“律吕调阳”。
  严嵩父子垮台以后,相继由高拱、张居正等摄理朝政,而高、张之间的斗争.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但是,吕调阳在这样的斗争中也能持正有偏;秉公论事,他辅佐张居正进行政治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所以后人论述这段明史,说吕调阳是“识时务的俊杰”。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吕调阳一贯对明封建王朝的忠心耿耿,矢志服膺,绝无二致。这可从他写的《戡定古田叙》一文中看得出来。这里所说的古田,就是现在广西永福县寿城和临桂、灵川两县西南部一带,从明代弘治年间起,那里发生了以壮族首领韦银豹领导的各族农民的武装起义,以古田为根据地,前后坚持了80年的反明斗争;而且在嘉靖四十三年一度攻入了桂林城。到了隆庆四年,明廷派了殷正茂为首的10多万官兵前往镇压,由于寡不敌众,广西有名的一支长期坚持斗争的农民起义军被消灭了。从此古田县升格为永宁州,州治设在寿城;殷正茂也升为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而作为广西籍的京官吕调阳出于阶级本能的反应,自然是赞扬备至,为明王朝歌功颂德。他不但说这是“吾粤父老子弟得免剥床之害,室家胥庆”。而且对成化年间韩雍平大藤峡侯大苟的瑶民起义,以及对王守仁在嘉靖初平思田、八寨的农民起义,一概加以颂扬,称这三次大镇压为“三举”。明帝看到自己手下有这样忠实的大臣,自然是恩勉有加,无任信赖。明王朝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呢?据当时的“柳州八贤”之一刑部右侍郎张翀,在《平古田大功记》中说,这里有三个原故,第一个是:“天子保治,留心四彝,而硕辅元老,锐意安壤之烈,故公得以无内顾而展其才,此成功之始也”。这里一语破的,平古田第一功还应记在吕调阳等人身上。因为当时他是唯一的广西籍的“硕辅元老”。明帝深深理解到这一点,又怎么不对吕调阳大加宠幸呢?怪不得明神宗平时都把他作为上宾看待;每宴对都称他为“先生”。吕调阳平日得到许多礼物的恩赐。用《临桂县志”的话,说是“不可胜计,多自昔辅臣所未尝蒙。”这就是恩宠有加,前所未有的了。当吕调阳积劳成疾,于1578年秋“疏乞骸骨”,恳请归里时,神宗还舍不得他,“谕留甚温”。直到上了10次疏文,才恩准回籍。当时踢给他“帑金百两,文绮二裘”。还派御医和杂差陪送。而他的长子吕兴周也得似破格提升为礼部祠祭司郎中。当他一年后逝世的讣闻报到京城,明神宗十分哀痛!居然“辍朝一日”,以表悼念。还指派专职官员科理丧事,同时赐给一笔可观的丧、葬费,下诏设11坛祭仪。“文简”的谥号,就是当时所赠的。现在桂林北郊蒋家岭,还有吕调阳的墓葬遗迹。

作者:nw19842003 (2007/11/20 15:03:40)   回复此贴
  回复:明代嘉靖庚戍科榜眼吕调阳 第 3 楼

大奸臣严嵩垮台之后,内阁不平静,有几位阁臣因为企图有所作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政治不得稳定。高拱排挤徐阶,张居正战胜高拱,取而代之为首辅。张居正是胸怀大志,很有作为的“宰相”。他肩负重任,朝廷大事主要由内阁解决,从明世宗以来积累的许多社会问题都要解决,政治要革新。如果内阁不和,阁臣“各是所见”,那么,争辩不已,什么事也办不好。有内阁斗争经验的张居正,他需要的是助手,而不是竞争者。吕调阳的条件最适宜,因此援引入阁。吕调阳和张居正同事6年,全心全意支持张居正,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计划莫逆于心,莫违于口,六年如一日。”他辞职归里时,神宗给他鉴定性的题辞为:“枢机克慎”,“同心夹辅”。从表面上看,吕调阳没有什么贡献,庸庸无为。而稍为探讨,就可以看出吕洞阳的历史贡献:如果没有吕调阳的支持,内阁不安宁,张居正的首铺地位也不安宁,更不要说要进行政治改革了。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就是因为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而失败了。吕调阳“外温而辨”,不附从张居正,但是,他认识到,“贤者各是所见,政本之地,齗齗而争,如国体何”!国体为重,不争为尚,让贤者独是其所见,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于国家有利。所以,吕调阳甘心默默无闻作奉献。他以丙吉为榜样,妥善处理同事间、僚属间的矛盾;而且,还将对张居正的非议和压力挡住,使张得以全力领导政府,改革社会。张居正对吕公的这一贡献由衷感激,他作的吕公墓志铭文说:“稽古盛际,同寅协恭。譬伯与仲,响和景从。诚一无他,深厚有容。在汉丙吉,今也则公。主少不疑,仰德也风。内宁外谧,波恬漠空。吏称民安,时雍岁丰。守和自近,孰知其功?”一篇铭文,所颂皆称因吕公的奉献,所以政治稳定,不被小皇帝疑心张居正揽皇权;而且,“内宁外谧”,没有政治的纷争。“孰知其功?”有谁理解吕调阳这种特殊的历史贡献呢?只有张公。吕调阳离内阁后,对张居正的非议和压力逐渐增多,到后来,连少主神宗也怀疑他了;他的内阁成员也排挤他了。吕公去世后不久,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这位改革家不幸被抛出明朝的政治舞台,家破人亡,而且被视为“奸臣”。这个结局,正好反证吕调阳稳定内阁的历史贡献。

作者:nw19842003 (2007/11/20 15:04:24)   回复此贴
  回复:明代嘉靖庚戍科榜眼吕调阳 第 4 楼

著不等身 名有等人
  
  论理,以吕调阳功名如是之高,官阶如此之隆且长,地位如此之稳定安泰,而且执学“成均”,言教如是之深切,是应该以更多的著作与其身等才对。但是可惜得很,吕调阳留下的著作很少。现在见到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一是和张居正编《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为了教育小孩皇帝明神宗而编的教材,内容是摘抄史书中的历史故事,用显浅易懂的语言写成。这部特殊的儿童教材,倾注了张、吕二人为国家培养“一号种子”人才的苦心。张居正负责内阁大政,大抵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撰图书,这部书的具体编撰,多是吕调阳出力居多。据载,书中内容“取尧舜以来善可为法者81事,恶可为戒者36事,每事前绘一图,后录传记本文,而为之直解”、“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语名之”。(见《四库全书总目》)二是修纂《明世宗实录》和《明穆宗实录》。前一部,总裁3人;后一部,总裁2人。吕调阳皆居其一,但具体功劳不可考。三是编定典章制度(不见有具体书册)。四是偶尔作些诗文。他“为诗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拟”。可惜不见有诗流传。他的文章甚少,除了上述的《勘定古田序》之外,还有《全州建库楼记》、《佛塔寺碑》和《奉国中尉约舍墓志铭》等几篇传世,为《粤西文载》所录。
  下面,简要谈谈他的《全州建库楼记》。吕调阳写道:“往西延贼寇全郡,夜袭郡城,纵火毁郡治之署及库,劫其藏以去。贼既去,而当事者亦尝鸠工饬材修复。其所毁然大,率因简陋具式廓而已,事在丙辰。”这开始一小段,叙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全州署及库被劫事由,倒也简要明了。接着说:“越六年辛酉,郡守黄候入觐,而贰守熊君始视篆,即缮治库藏为楼,以储币镪之属,而室其下以居守者。于是严局钥,远燥湿,自有郡以来,无完以固如兹役者也。郡博静观刘君辈,为予道熊君之能尽其心。丙辰之变,尝获贼酋讯,所以侦伺之故,辄以为慢藏诲之,今事鉴固在也。越历有年,守亦数易,而创艾之深,警备之至,实始于熊君耳”。这一段述说自嘉靖四十年(1561年)起,全州守官熊君上任,尽心竭力,加固建设库楼的经过,夹叙夹议,欣然作自我的介入,写得入情入理,头头是道。他为了说明“请记事”的问题,在下段说:“夫千金之家,未有不慎于藏而能固者也。那岂直千金哉?家国殊致,而守官如传舍矣。予既深然其说,而刘君遂以予为知君,请记其事。予惟夫库贿之府也。人亦有言,示人以义。其币犹贿库而记之,以是贿示也。无乃非邃古之意乎?诸君请益坚,乃申义利之辨,以告熊君曰:义与利不有同形而异情者乎?是故利一也。丰货以殖私则利,谨节以饬变则义;货而悖入之则利,贞剑而严其守无使悖出则义。洪范八政,首食货而系之。农言崇本厚生,虽义亦利也。郡邑有库,凡以备籴待赈,足食饷兵。孰非为农者谨出纳,时聚散,正唯有司本务而记事者,复以言利为讳,使之有美弗传,则亦义之未精,而适以资慢政之口实矣。予故不能已于诸君之请也。”在这里,作者运用譬喻的手法,说明“家国殊致”,颇为形象生动。从而以此作契机,说明刘君之所以请他“记其事”的缘由,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紧接着他就利与义的问题,发表了其相生相成的见解,见解说得越多越深切,诸君要他写记文也就“请益坚”。很有义理章法。后面他以“洪范八政”为本,以“食贷”为首,把义与利说成统一体,是有几分辨证观点的。“洪范”是周书篇名,是箕子叙天地的大法,曾上陈于武王。“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礼,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他强调“农言崇本厚生”,在以农立国的古代,是切合时宜的,因而是有政治眼光的。最后他答应诸君之请,就是义不容辞的了。重点在于末段;“使熊君析于义利,诚不厌其迂,则制治、保邦、御侮弭悖,犹有出于修库之外,大其说而无利可讳者,传不云平?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夫明政刑,公好恶,修孝悌忠信,以敦民行,慎郊圻,练军实,皆治其国家之事。愿以诵于熊君,且告乎有政者”。吕调阳反复论证,不断开掘主题,把建库楼提到“制治保邦、御侮弭悖”的高度来认识,表现出其政治家的风度。“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这是何等的金石良言,而又气概万千!后面所列各个治国的要点,都是切中时弊的。“敦民行”,即《书舜典》“敦德允元”的意思。“慎郊圻”亦出自《书》所云:“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军实”,语出《左传》,练军实,也就是整军练武的意思。吕调阳以这样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既说给熊君,又告诫于行政当局,其用心是良苦的。虽然他的指导思想还是忠学信义那一套,但他治国恤民的主旨还是值得称道的。
  正因为吕调阳有治国安邦的劳绩,又有崇高的道德品格,所以赢得了后人的钦敬和崇尚,有些人甚至达到了迷信膜拜的程度。如清代晚年以研究天文地理与考释经典有名的著述家——吕调阳,就完全袭用了他的名字,并写作《古律吕考》以宣扬他的意念。

作者:nw19842003 (2007/11/20 15:05:2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84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