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精华文章 已阅:11752 / 回复:16(楼主)

因为最近比较忙,特委托我爱人金秀女士,把吕明强的《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经典文章摘录出来,与各位宗贤分享。


挺起脊梁本姓吕
吕日周
2006年春天收到吕明强先生的一封信。他说正在编撰一部有关吕姓渊源及文化的书稿,共同的姓氏和他正在做的事情使素不相识的我们有了联系。
近日,他寄来了《华夏吕姓四千年——中国吕姓文化与齐文化》书稿,请我作序,全书共8卷,计40万字。写了吕姓两个源流:血统血缘是姜太公;文化渊源是齐文化,容中华史、齐文化史与一炉,一览五千年。
    对姓氏我了解不多,但谈到姓氏,倒引出了我小时候的一点记忆。
    我出身的地方是山西省大同县落阵营。传说古代有只凤凰落在这个村庄,被一位晨起的媳妇惊飞,又北飞50里落在大同,所以北魏在大同建都,取名平城。村民惋惜地说“落阵”,指凤凰曾经落过一阵子。后来相传李自成手下有一名将军吕田平,兵败后带着一营兵马隐居在这个吕氏村庄经商务农,村名后边又增加了一个营字,这就是“落阵营”的来源。
    吕田平后裔吕塘在清廷做官,曾任云南总督。其子吕生春中进士,任职朝中,掌管财政,并与清朝重臣李鸿章结拜为兄弟。吕氏父子勤政有名,经李鸿章上奏,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下旨在吕氏故里落阵营村兴建住宅,留下今日的吕氏大院。
吕家大院前后时间较长。我在《长治,长治》一书中,曾写到落阵营又8处院落组成的由青石条铺地的一条街,后来人称为吕家大院庆子巷。这条庆子巷是吕田平隐居在此地后几代人陆续建成的。这些院落,都是上挂匾,两边载旗杆,墙以滚砖、表砖、方砖所砌,顶以板瓦、简瓦、猫头瓦、滴水瓦所盖,主脊和四道山脊共置六兽,统称“一匾两杆、三砖四瓦,五脊六兽”。
吕家大院的西口建有一座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阁楼,阁楼的低层有3丈6尺高,和大同市的城墙一般高。阁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有两丈多高。我小时候经常登上阁楼的二层:西望,可见弯弯曲曲的御河如一条银色的飘带,流入宽宽的桑干河中;北眺,可在如纱的雾霭中看到50里外的大同市的钟鼓楼,真有一种人们说的“大同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的感觉。
落阵营人喜欢它,当时村里的象征。和平时代观景,战争时代放哨。夏天,人们在楼洞避暑;秋天,再滩川地劳动的人要到漏洞避雨。我的爷爷吕庆阳曾经多次指着楼洞砖壁上漫过人头的泥迹对我说:“这是光绪年间发大水时,御河山洪涌进落阵营的痕迹,半夜里突然淹没了全村。当时,是吕家大院的人办善事,才就了全村穷人的命。”
我爷爷记忆力强,会讲故事。说到光绪年间的大水灾,他总要给我讲镶嵌在西阁内外楼洞上方的两块石匾:“有欲按律”和“防欲力善”的故事。
“有欲按律”是吕唐总结的四个字。吕唐的先人吕田平跟随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后,亲眼看见李自成放纵享乐,失去人心而兵败的教训。相传吕田平爱看书,有见地,所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纪律比较严明,不像别的队伍一样随便抢夺财务。他们的行动感化的驻地的一位白发飘飘的道人。老道人告诉吕田平说,他夜观天象,群星散落,月盈飘零,主败北,要他尽快带兵逃避它乡,最好见到吕姓的村庄隐居为民。吕田平来到了叫落阵的村庄里,见到一位老人叫吕关山,结拜为兄弟,把所带一营人马解甲为农,给村名的后边加了一个营字,取名落阵营。吕关山的儿子叫吕维富他是我爷爷的祖爷。吕田平也把后来生的三个儿子取名维仁、维礼、维信。李自成兵败身亡后,吕田平十分庆幸自己听了老道人的话,总结了自己人生哲理:
“有人欲如禾需肥,无则萎,纵则枯;人按律乃禾遵序,春种忧,秋获乐。纵欲如蛾扑灯,亡无疑。”
这段话的意识是,人是有欲望的,好像庄稼需要营养一样,满足了欲望就不会生病,放纵了欲望就会出大问题;人要按照道德标准和依照法律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欲望,好像庄稼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去发展一样,不可违背可观规律。否则,就会飞蛾扑灯,自取灭亡。

该帖子被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在2007-11-6 16:07:55编辑过
该帖子被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在2007-11-7 13:26:29编辑过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11/6 12:14:31)   回复此贴
  回复:挺起脊梁本姓吕------吕日周 第 1 楼

相传,开始时这几句话时刻在御河滩里拉回来的大滚石上,吕田平的孙子吕唐曾任云南石膏井盐提并,他回乡说:做人要做棱角分明的中砥柱,不能是随波逐流的滚石。后来又移勤到西阁楼的石条上。
“防欲力善”是吕唐对明朝官员吕坤的一段话的概括。吕田平攻占北京后,因为他热爱读书人和同姓吕的关系,保护了吕坤亲友在京城的私宅。吕坤让亲友送给吕田平一对条幅: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
这断话也刻在西阁楼的石条上。我爷爷给我讲解这段话时说,你没见过船,咱们用拉车作比喻吧,防备自己贪心像拉上坡车一样,一松颈就下滑;办好事像爬没树枝的树木,脚板停下来就往下滑。
落阵营西阁楼的内外墙上,画满了封神演义、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水浒转中的连环画,写着很多至今我还记得的警句、名言和诗词。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吕唐和吕坤上述的两段话和两块石匾。村里的老学究张凤歧给我讲古文时,也曾多次讲解过这两段话,我当时就把他写到《古文观止》的扉叶上。我认为,时至今日这两段话也很有教育意义。
一个人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能用法律规定范围作为自己活动的空间,不以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荣辱与耻辱等是非观,是很有价值观的。
可惜,在1965年落阵营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为了破旧立新,驻村工作队决定把这座宏伟壮观的西阁楼拆掉。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和当年在落阵营领导“四清”工作的山西省副省长王中青多次谈到此事,他表示很惋惜,很后悔!
我念念不忘此事,最近应落阵营乡亲和村庄乡领导之约我已牵头组织有关人员,组成机构,筹借资金,规划设计,准备重修落阵营西阁楼和修复吕家大院,此事一经提出,就受到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家在吕族中辈分较高,不少人叫我父亲为祖爷。我背书包上小学一年级时,四五十岁的老者叫我“爷,您上学去呀?”虽然有点玩笑的味道,但当时不甚理解,这或许就是我对吕家族辈分的最初认识。
我读的小学就设在其中的一个院落。记得有处砖雕表现的是读书情节,梧桐树下三位书生在苦读,砖雕上有诗:“壁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帧祥早已兆三元。”在另一处砖雕照壁上有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还有一处门楣上有篆书“耕读传家”
后来读大学才从《说文解字》上了解到:“吕,脊骨也……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候”。吕氏先祖伯夷因治水有功,被赞誉为国之脊梁、栋梁。落阵营小学的人文气氛和老师讲述的吕氏老祖先们的故事无形地激励着孩子们读书、立志、做大事,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姓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姓氏对文化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表现之一。人的一生无论做事、做官,漂泊千里也好,足不出户也罢,维系在心中总让人牵挂不舍的是家。家庭、家族、家乡、家国这些提起就让人心动的字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总会让人唏嘘不已。而家的基本单位就是由不同姓氏男女构成,在不断的繁衍生息中,形成社会。
姓氏学是一门涉及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明族学、人口学等多边科学的综合科学,它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人民探根溯源的求知心里。此书较为全面、系统、科学地收集和考证了吕姓的渊源,内容相当丰富,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读书确实收获颇多。
更为可贵的是,吕明强先生虽出生贫寒,但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止,年届七旬仍孜孜不倦,已五年的积累、一年半伏案完成了书稿。这种勇于立志、敢于坚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加以学习的。
                        
二○○六年五月
(序作者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著名改革家、作家)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11/6 12:15:19)   回复此贴
  回复:《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精华文章 第 2 楼

  吕姓文化研究者 本节以撰写、编纂、直接参编吕姓文化有关著作或对吕姓文化研究有其他重大支持者为入编对象,仍依生年为序。限于笔者视野,未知而未录者可能尚多。


吕连起   1921年生,浙江省永康市人。参与《中华吕姓》(21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研讨、审稿工作;《浙江吕姓》(尚未出版)发起、组织者之一。

吕明月  1928年生,河南省新安县人。洛阳师范毕业,中学高级指称。曾任县实验学校校长,兼县政府教育督导员、县人大代表、县教育学会副会长、县政协常委、中共新安县委兼政监督员,县教育局议事组组长、副组长等职,1920年2月离休。离休后,仍担任县教育局议事组副组长、县关工委常委、洛阳吕氏宗亲会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任职其间,曾获得县先进单位6次,地区先进单位3次,省先进单位1次,并参加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部分别在庐山、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教学改革座谈会,编写了《浅谈启发式教学》、《论三算结合教学》、《普通小学教育的基本工程》、《集中识字教学初识》。潜心研究吕姓文化、特别是新安县的吕姓文化,编著有《吕氏宗源考略》。《新安吕氏宗志》、《洛阳吕氏金石列传》、《吕氏新安文化》、《中原吕氏概括》、《新安古代诗词选》、《吕氏名人汇编》、《田园映话》、《新安诗词辑录》、《新安现代诗词选》、《续吕氏名人汇编》等。2000年12月至2003年夏期间,参编《中华吕姓》,为筹委委员、主编之一,特别对人物、世系等章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人辞条载《世界名人录》、《中华精英大全》、《世界华人精英大典》等。(参见《中原吕氏概况》)


吕天街   1929年生,山东省梁山县人。山东师专毕业,终于从教。1982年,从事吕屹口村《吕氏宗谱》编写工作,先后走访了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查阅了吕氏宗谱资料数千卷,1990年完成了《吕屹口村吕氏宗谱》四卷。1991年又负责兴建吕屹口村吕氏陵园、吕氏宗祠五间。(引自《中华吕姓》)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积极组织发行。

吕心惠   1929年生,河南省登封市人。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历史课,历任小学、初中、高中教导主任、校长职务,1984年退二线,1988年离休。享受县级待遇。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编《登封市第三高中校志》、《登封吕氏宗志》、《吕氏文化研究》、《中华吕姓》等共300余万言,并任卫辉市姜太公文化研究名誉主任。(以上参见《中华吕姓》)首位主编,对该书的组织、筹划、资料收集、资金筹集、编篡全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资料丰富,体例比较新颖,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吕姓文化之作;但世系、人物、年表等方面的内容存在诸多误讹和遗漏。

吕炳熊   1931年生,广东省朝阳市人。原就职于潮阳胪岗镇水电所,曾受国家水电部嘉奖。退休后从事书法及吕姓文化研究。书法作品厚朴凝练,浑然天成,入编《国际现代书法学》BC集、《国际书画篆刻大观》、《20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20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作品荟萃》、《中日书法作品汇观》《海峡两案书画家作品大观》等十多部。获中国人才研究艺术家学会委员“跨世纪翰墨艺术人才”证书及北京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证书。作品多被国家单位收藏、碑刻和见报,并于北京、日本等地参照,现为潮阳市书协会员,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委员,中原书法研究院院士、高级艺顾问,中原书画报特约记者,中华书画研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书法)艺术委员。潜心吕姓文化研究,为《潮州吕氏族谱》主编,《吕氏宗源》、《吕氏简谱》责编;热心支持、关心《中华吕姓》的编纂、资金筹集和研究会的举办,并对该书“绘画•书法”一章提供作品资料若干,系该书副主编之一。

吕居清   1931年生,浙江省永康市人。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审稿工作;《浙江吕姓》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吕曰清   1933年生,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人。1950年参加革命,1952年参加共产党。历任区政府秘书、区党委秘书、区党委宣传委员;1959年后任后桥水库工程党委委员、政工科长;1960年任华侨大学中文系班主任,1969年任该校中文系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后任福州大学政工作、人防办负责人。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吕姓文化,著有《中华英雄传》、《吕氏名人传》、《吕尚传》、《吕不韦传》、《吕惠卿传》,主编《闽粤吕氏族谱》。现任闽粤吕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姜太公学术研究会理事长。(据《闽粤吕氏族谱》,吕日清主编,闽台吕氏历史研究所2003年10月编印)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11/15 15:40:50)   回复此贴
  回复:《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精华文章 第 3 楼

吕梁   1935年生,广西南宁市人。历任广西出版局党组织成员、办公室主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广西美术出版社筹备组长、广西杂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天国史丛书副主编、广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牛司令》、《虎将传奇》、《南疆兵变》,诗词《一炉集》、《一钓集》、《飞鸿集》,散文游记《爱花山之谜》、《飘游》等共200万余字。另有吕姓文化专著《吕氏宗源》、《吕氏简谱》、《新吕氏春秋》等。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提出诸多修改意见,并为该书作序。书法以行草见长,兼有画工,曾于北京、南京艺术中心展藏和赠送国内外有人;曾赴美参加20世纪中国史研讨会。作品、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纂刻家辞典》、《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中国自学成才荟萃》、《中国书法人名录》、《古今中外客家杰出人物志》等,并获全国首届自学成才优秀人物称号。(据《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吕德强   1935年生,浙江省缙云县人。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审稿、编纂工作,特别对该书“宗支分衔”一章的编纂、审定作出的重要贡献,系该书副主编之一。其后,仍潜心研究吕姓文化并取得成果。

吕龙德   1936年生,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曾任解放军某军校教官,团级。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审稿和提供资料,并为吕姓文化摄制了大量照片;《浙江吕姓》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吕明强   1936年生,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2000年始参与《中华吕姓》编纂工作,为筹委委员、主编之一:提出了《中华吕姓》“弘扬吕姓文化精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编纂指导思想和编纂体例、规模、进程、研讨、审稿、修改等实施意见以及出版印刷具体实施计划等;撰写第一章“吕姓源流”,撰编人物辞条和提供人物可用资料515人条(部分重复),提供其他 撰写资料300余万字;2001年10月粗统全稿(除“宗支分衔”等第二章),为潮阳讨论会做好文稿和程序准备;2002年6-7月分超分工地统审文稿1-2遍,并编辑、补充部分内容,写定各编引言及有关序言、编后;完成内文版面设计;祖筹资金1万元,对《中华吕姓》的编纂全程、特别是总纂、统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仍在继续研究吕姓文化和进行著述。其简历与业绩见本卷“山东省现代当代人物”。

吕伦   1937年生,江苏邳州泗阳人。作家、教育工作者,国家与地区级学会会员,196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成绩卓越。参与《当代教坛名人传》、《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华教育教学文从》、《跨世纪教育论丛》。《中青年论文选》等十余部图书的编辑工作,任副主编或编委;主编刊印了十多种作文选、诗文集;先后被80多家报刊聘为通讯员、记者、编委、副编委、顾问等;曾获一百余单位多种奖项百余次,本人辞条载入多种辞典与传记。热心姓氏文化研究,参与《赵氏族谱》编辑,为《中华吕姓》提供资料,正执行主编《天下吕姓》、《泗阳吕姓》内刊。(据《泗阳吕姓》首期《吕伦介绍》)

吕清章  1938年生,河南省嵩县人。作家,编审。中共党员、幼时就学于洛阳第一高级中学,196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曾任中共天津市委理论研究室文艺组、天津市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组织研究人员,天津市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百花园》刊物编委。后任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天津市企业秘书协会理事,天津市作家艺术家企业家联谊会理事、副秘书长、编审主编,《渤海油田志》主编、主笔,中国海洋石油志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渤海公司分会副主任。曾参与河北省、天津市高等学校现代文学、文艺理论教材及学习材料的编写,发表评论文章多篇。1985年开始从事地方史志的编研工作。主要成果有:主编《渤海油田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1994年获天津市第一届新编志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天津简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塘沽区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天津通志》中《科学技术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工业志》(待出版)、《天津经济年鉴》(1986-199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志》(改革出版社1999年出版)撰写了渤海油田专章,并撰写过有关论文在全国地方志年会交流。现在参加《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纪实》(暂名,待出版)的编写工作。曾入选《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和《中国专家大辞典》。(以上引自《中华吕姓》)参与《中华吕姓》的研讨、审稿工作,出版前又对该书部分章节进行独立审稿,并提供了诸多审稿意见。2004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2万字新作《诗之祭》。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11/15 15:42:42)   回复此贴
  回复:《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精华文章 第 4 楼

吕金超   1944年生,河南省登封市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登封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嵩山文艺家联谊会副会长,登封市作家学会副主席、《嵩苑》文学季刊主编。长期以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学校行政管理等工作,业余爱好文艺创作。1991年就任五中校长以来,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德智题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学校曾多次荣获市、县级“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7年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学校。《教育时报》、《河南教育》、河南广播电台、《郑州今古》等新闻媒介,曾先后10多次报道登封五中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方面的经验,这些文章已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改革者》、《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辉煌篇章》、《成功之路》等国家级大型文集。他先后10余次被授予登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1992年被郑州市评为优秀校级干部。所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200余篇(首),部分诗词被收入优秀诗选。主编并出版《嵩苑集萃》、《校对人生一路歌》、《嵩苑》、《嵩苑精粹》、《情漫嵩山》、《登封五中校友录》。(以上引自《中华吕姓》)参与《中华吕姓》编篡、研讨与审稿,该书筹委委员,撰编该书“诗词赋联”一章,系该书副主编之一。

吕文博   1945年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参与《中华吕姓》采编、调讨、讨论与审稿工作,提供了世系、人物方面的大量可贵资料。简历及业绩见本卷“山东省现代当代人物”。

吕龙章   1947年生,太公一百零四世孙,湖北黄石市人。已出版《明相吕调阳》一书;《吕氏宗谱•鄂东联修卷》主编,预计2006年出版,具体规模不祥。

吕俊海   1949年生,河南省义马市人。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1968年参军,1969年入党,上校团长等职。1969年被评为“学习雷锋标兵”。先后立三等功3次。被兰州军区评选为“五好家庭”,并代表兰州军区五好家庭出席全军五好家庭表彰大会。被兰州军区通令嘉奖一次。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转业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作,历任该院通信战站长、办公室主任、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助理等职。被该院评选为“先见工作者”,被中国航空工业部评选为“尊老敬老”先见个人。兼任洛阳吕氏宗亲会副会长、洛阳书法院名誉院长、《郑氏族系大典》编纂委员会顾委、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世界名人录》特约顾问编委等职。酷爱吕氏文化研究,业余时间主编了《吕氏后裔必读》、《洛阳吕氏缤纷录》、《吕氏涉世赠言》、《北宋吕氏八相国》、《中原吕氏概况》、《吕氏影苑》、《河洛民俗文化》、《吕氏鱼雁》《宜阳佛窑吕氏》。并参编写《洛阳吕氏金石列传》、《吕氏新安文化》等书。系《中华吕姓》筹委委员,参与《中华吕姓》采编,为该书提供了世系、人物的大量可贵资料。本人简历先后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管理科学专家者卷》第一卷、《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参见《中国吕氏概况》)。

吕南明   1954年生,广东省汕头市朝阳区人。企业家。朝阳东明贸易有限公司、朝阳雅丽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长,本书顾委。为人诚信、敬业、精明、勤奋、思路严谨,重视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洞察市场和营销走向,企业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品销往我国十多省市和香港地区,为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企业多次被汕头市评为“先进企业”。她对吕姓文化研究颇多关心,曾为多部吕姓文化作品捐款,其中与吕俊松为《吕氏宗源》、《吕氏简谱》的出版捐赠8万元,为《中华吕姓》的编纂、出版先后资助现金12万元,对本书也予热情支持。他曾说“希望吕姓大家庭“都来关心、支持吕姓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希望加强吕姓父老兄弟姐妹的大团结,加强各姓氏族间的大团结,加强各明族的大团结。由于历史悠久,史料庞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争议实属难免,应该通过切磋商讨,求同存异。”还说“我们在新的世纪不仅要为吕姓文化增添光彩,更要为中华明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所以,吕姓文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与他的支持分不开的。


作者: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吕氏宗族 (2007/11/15 15:43:48)   回复此贴
  回复:《华夏吕姓四千年》中的精华文章 第 5 楼

日周前辈:你是我们吕氏家族的骄傲,虽然没有亲眼看见过你,但是从国内各大媒体上知道了你, 好样的!山东莱芜吕氏后生。

作者:ljxrf (2007/12/19 20:09:0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91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